在我国基础英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教学与研究"两张皮"的现象。一般来说,高校的优势在于理论研究,中小学一线教师的优势在于教学实践,两者缺乏一个交汇的平台。
我眼中的《基础英语教育》正是这样一本"交汇式" 学术期刊,它整合了来自大学研究人员、中小学教师和教研员三种不同风格的稿源。这好比一块调色板的"三原色",彼此能相互调用,绘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据对2007年以来最近8期杂志的粗略统计,在总共178篇稿件中(编辑部动态、会讯、译文和试卷除外),来自大学的有76篇,约占总数的43%;来自中小学的有81篇,约占总数的45%;来自各省市教研室(或教研中心、教科所)的有21篇,约占总数的12%。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基础英语教育》有着大学学报浓浓的学术气息和风范,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像"理论学习与探究"和"实证研究"栏目是非常有学术水准和分量的。如2007年第5期源可乐老师的"从英语字母W的发音说起——关于英语注音的几个问题"一文写得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意义。该文掌握的资料很足,把注音问题分析了个通透,令人信服,读起来很过瘾。
其次,它又为中小学英语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片后花园,像"教学实践与探究"、"教案交流"栏目正是他们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与交流。中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既是本刊的主要读者群,也是主要撰稿人,这些来自于英语教育一线的实践成果同样是"调色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再次,各地教研室的教研员则站在本地区英语教育的宏观高度发表一些中肯的评价与指导。作为本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他们往往与中小学教学接触紧密,能在总体调研基础上对教、学、考提出建议。
如果说大学研究人员是理论的导行者,中小学教师是教学的践行者,教研员是课标的督行者,那么这三者的优化组合就构筑了一个优势互补的平台,从而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基础英语教育的全貌。这也充分体现了《基础英语教育》"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分享教学经验、提供课程资源"的办刊理念。
最值得一提的是,它依托外研社和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组织和主办了学术性及实践性很强的一系列教研活动,如 "新标准杯"基础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大赛、"基础外语教育与教学课题研究项目"等,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动态的交流充分体现了其"调色板"效应。
出于对《基础英语教育》的关注和喜爱,在此也提出一点建议。从对本刊这两年的稿件的关键词来看,"英语课堂"、"任务型教学"、"阅读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写作教学"、"自主学习"、"策略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动机、信念、情感等)培养"等是时下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如能顺应这一形势,适时地把这些文章按专题汇编成"基础英语教育丛书(论文集)"出版,将会受到广大英语教育和研究工作者的欢迎。而诸如"广州中考备考策略"、"江苏高考复习策略"等地域性较强的文章则很难激起外省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知识集锦"栏目刊用的多为诸如"when的用法总结"一类过于陈旧和经验化文章,这类文章是中学教辅类报刊的"主色调",与本刊不太协调。
收稿日期:2008-09 通讯地址:330031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电子 信箱:
qinhh76@163.com